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强:自主创新铸就强国之翼 智能制造开启航空新篇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李志强
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航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热议话题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李志强,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,从航空制造技术突破、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产业链安全使命等多个关键维度,精心描绘出我国航空制造业奋力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壮阔奋进图景。
全国政协委员这一特殊身份,为李志强打开了全新的视野。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,他得以深度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过程,深切领会政策所具备的全局性、前瞻性以及结构性意义。他着重指出,这就要求自己要高度重视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,对重点领域给予精准支持,以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何巧妙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,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。与此同时,作为全国政协委员,广泛倾听多元声音也已成为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李志强表示,必须要谨慎权衡不同群体、行业以及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,积极推动政策透明化进程,增强公众的参与度,促进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实践紧密结合。通过建立包容性机制,充分吸纳民意、有效化解分歧,在坚守政策底线的基础上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,最终提升政策的公平性以及社会认可度。
然而,全新的视角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挑战。深入开展调研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,需要广泛覆盖众多领域与群体,以确保所获取的数据具备全面性和代表性。调研得出的结果还必须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,这无疑对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此外,时间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,如何在本职工作、政协履职以及社会活动之间合理分配时间,极大地考验着自己的计划能力与执行能力。在履职的过程中,面对科研工作与参政议政之间时间平衡的难题,李志强创新性地提出了“双向赋能”理念,他认为:“科研工作能够为履职提供敏锐的技术洞察力,而履职则能为科研工作注入明确的战略方向感。”
当谈及航空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时,李志强明确表示,“智能制造已不再是一道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,而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必答题”,它是重塑行业竞争格局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。
破解复杂制造难题,重构生产体系。航空制造业产品复杂度高、工艺路线长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征,使传统生产模式难以满足现代装备高精度、高可靠性的要求。智能制造通过数字孪生、柔性生产线等技术,实现了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优化。例如,中航工业成飞的“黑灯工厂”通过自动化加工与智能物流系统,将零件平均研制周期缩短约30%,设备利用率提升20%;中航西飞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,可实现对零部件缺陷的毫秒级检测,显著提升质量管控效率。
关键技术突破驱动效率革命。以生成式AI、增材制造、自主决策系统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正在加速落地,协作机器人的人机协同装配、AR辅助定位等应用,也在改变生产现场的作业模式。未来,工业大模型与实时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,将进一步推动设计—制造—运维的全链条智能化。同时,智能制造的分布式制造网络和超弹性供应链技术,可通过区块链与物联网实现供应商动态切换,降低供应链风险。
走畅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道路。在“双碳”目标下,智能制造通过能耗优化、材料循环等技术赋能绿色转型。使用AI驱动的能源管理系统降低生产能耗,使用增材制造代替传统工艺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。未来,清洁能源与智能产线的融合、废料智能分拣再生等模式,也将推动航空制造业向低碳化加速迈进。
李志强强调,航空制造业在保障国家产业链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一是技术引领与创新驱动,航空制造业作为高科技密集型产业,涉及多个领域,其发展能够推动相关技术突破与创新,带动整个产业链技术升级,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。二是产业链协同效应,航空制造业产业链较长,涉及上下游多个环节,其发展可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,形成完整产业生态,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。三是经济拉动作用,航空制造业不仅直接创造高附加值产品,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促进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。四是应急保障能力,在自然灾害、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下,能够为国家提供快速响应的运输和救援能力,如国产大型运输机、直升机等在应急救援、物资运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航空制造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保障国家产业链安全、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领域。
采访尾声,李志强用“自主创新”“智能升级”“低空经济”三个关键词勾勒2025年中国航空发展蓝图。在他看来,2025年将是航空制造业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,通过自主创新、智能升级和低空经济的发展,我国航空制造业将迎来新的辉煌,为国家产业链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。
文章来源:中国航空报